新闻专业阶段性实训暂告收官员工收益良多
9月26日至9月30日是公司2014级新闻学专业的实训周,本次参与实训的77名同学被分成了13组,分别由任宝旗、康福玲、田小瑞、杨开开、武晋原五名老师带队进行不同主题的实践任务。在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中,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,在各自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,共完成了12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推送、4篇走访基层的新闻稿,18篇校园新闻的采集、18份新乡市内图片新闻的拍摄以及3份纪录片的制作。此次的实训暂告一段落,同学们均表示在实践中收益良多。
体验多元 让新媒体走近你
将专业知识贴近新媒体是此次任宝旗老师团队探索的一个话题。院系的微信公众号是受全院师生欢迎的一个信息平台,任老师将目光锁定在了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媒体平台,旨在将师生关注的新闻及资讯用新颖的方式,活泼的语言传播出去。
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们来说,制作微信公众号并不难,不过如何做的更加精美就成了他们此次实践的飞跃点所在。为此,任老师联系到公司校报制作微信公众号的行家李颖铮同学,将制作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技巧教给同学们,然后让大家自由发挥创意,去完成整体内容的采制。
“个性化”是成员们制作公众号所追求的理念,因此为了最终作品能有一个新颖的呈现,无论是图文编辑、版面设计还是成品发布……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从“焦头烂额”,到“拨云见日”,再到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的过程,这里的每一步都让成员们“痛并快乐着”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第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发表并获得点赞时,那些个难熬的时刻早已被成员们溢于言表的欣喜所替代。
走进基层 向专业媒体学习
张丹丹是康福玲老师团队里的一名成员,也是这次跟着平原晚报走基层采访的成员之一。她也曾下过乡、做过深度报道,对自己的采访能力一直还颇自信,所以当她到达本次采访的目的地——新乡市平原新区桥北乡洪庄村,面对被采访人时,她觉得凭借自己两年多深厚的知识积累,一定可以完成一份有深度的基层报道。不过在和平原晚报记者共同采访的过程中,她领悟到采访技巧的灵活性和前期材料准备的重要性,如何创设融洽平等的采访氛围,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,都是需要在更多的实战中领悟并提升的。更让她有所收获的是“资深媒体的采访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刻板,他们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被采访者内心,挖掘到他们想要的信息”。
康老师表示和资深媒体走基层采访,一方面给员工创造向资深媒体记者学习的机会,提升大家的专业技能,另一方面让员工深入农村,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执行现状,同时把培养人才的空间由学校延伸至社会。
着眼校园 用足迹丈量青春
田小瑞老师带领的实践团队将眼光立足于校园,发现身边的美。写新闻是新闻学专业员工最得心应手的技能,尤其对大三的同学而言更是“小菜一碟”。不过每个看似简单的实践任务背后,实际上需要同学们将新闻敏感度、精妙的采访技能以及精炼的撰稿语言全部调用起来。“寻找新闻时的状态不能是一头雾水,面对偌大的校园脑海里必须要有框架,角度要独特,为突发性事件做好准备”田老师耐心地点拨着素材重复率较高的几个实践小组。之后,大家有了想法,寻找新闻素材的路也顺畅了很多,每位同学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自己的作品。实训结束,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。
经过一周的细致实践,同学们做起新闻来可以更熟练地回到新闻的本源,缩小报道范围,细心观察身边有价值的新闻人物或事件,练就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。
擅用光影 使图片传递价值
杨开开老师带领的实践团队选择了颇具艺术感的实践方式——寻找图片新闻。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用镜头记录身边精彩而又已逝的新闻瞬间。杨老师说她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,让成员们更直观深入地去理解图片新闻和新闻图片的区别。对于新闻专业出身的同学们来说,拍摄新闻事件本身并不算难事儿,难就难在图片新闻要兼备文字新闻的详实与画面本身的视觉冲击感。
“新闻就是新闻,不能有广告植入之嫌”是成员们在实践中一直秉持的立场,他们学习到如遇赞助商所代言的比赛,应该权衡好图片新闻里赞助商的地位,树立媒体的公信。
薪火传承 记图书馆的故事
为了更好地记录公司大工程建设,武晋原老师带领实践团队一起跟拍了新图书馆大楼建设的纪录片。纪录片着眼于公司新图书馆的建设,以新老图书馆背后的故事为主线,旨在让同学们关注学校的发展,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。
面对挑战,同学们在武老师悉心指导和帮助下,拍摄渐入佳境,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纪录片的精髓,它不仅是记录故事的形式,更是体现记录者思想的载体。在成员们眼中,这次的纪录片实践既让他们学会了写实的拍摄手法,也感悟到书籍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。
在实践中成长,在成长中飞跃。这一次的实训虽然暂时收官,但是新闻实践的道路依然漫长,实践中,我们有收获,也有不足,每一次实践都是同学们专业能力提升的“加速器”,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学习与挑战。我们会在新闻传播的道路上,激发自己的“小宇宙”,实现自己的“新闻梦”。
撰 稿:张敏
指导教师:康福玲